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借外力修内功 文旅业界积极应对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性产业影响较大。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从中央到各有关部委,再到各地各部门,都在研究对策、出台政策,对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和企业进行扶持,其中不少政策惠及文化和旅游企业。文旅企业也积极开展自救,为疫情过后的市场复苏积蓄力量。

  加强政策供给 共筑战疫信心

  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要在防控疫情的同时,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出台支持政策。2月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完善差异化优惠金融服务。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财税、金融、社保等政策。2月23日,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习近平在对有序复工复产提出要求时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中央各部委已出台一系列财税政策,支持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渡过难关。比如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禁止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疫情防控期间提供旅游、餐饮住宿等生活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等。文化和旅游部推出“救急”措施,向旅行社暂退80%的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缓解旅行社现金流紧张。

  中央及各部委的支持政策不仅为困难企业一解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传递了政府与企业携手共克时艰的政策导向。

  对于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支持政策,中国旅游集团专家委员会委员陈文杰分析认为,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等政策,有助于缓解旅行社生产经营停顿带来的现金流紧张的困境。值得关注的是,住宿、景区、旅游交通、娱乐、餐饮等旅游相关企业也面临类似问题,有关部门还有很多的政策空间帮助旅游企业走出困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陆勇教授分析说,财政部、国税总局提出“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 年”,这意味着企业亏损可以在今后8年逐步消化,进一步降低了税负。这不仅能帮助困难企业减轻税款支付压力,而且给困难企业投资人和经营者吃了“定心丸”。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马晓龙教授认为,由于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生活服务类企业疫情期间基本处于停业状态,所以“疫情防控期间提供旅游、餐饮住宿等生活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这一政策短期内的支持作用不会太明显,但长期性的财税支持效果可能会逐步显现。

  针对当前困境 各地务实出招

  在地方层面,各级党委、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以支持广大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上海发布《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加大对旅游、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会展等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信贷支持;河北印发《关于打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旅游企业研究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做好疫情过后旅游市场宣传,促进全省旅游总收入稳定增长;江西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共渡难关的10条措施》,推出暂退旅行社保证金、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减免企业租金、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十方面支持举措;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关于全力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战胜疫情稳定发展的通知》,提出通过用好税收减免、费用减免、金融支持、社保支持等九项政策,全力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战胜疫情、稳定发展。

  同时,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正积极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部署,向旅行社暂退部分质保金。如,北京2月11日已向首批15家旅行社暂退质保金1166.5万元;截至2月23日,宁夏已向首批64家旅行社暂退质保金2249万元;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日前下发通知部署质保金暂退工作,预计暂退金额超3亿元。

  各地密集出台支持企业渡过难关的政策,在帮助旅游企业重振发展信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海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说,上海鼓励企业在停工期间开展培训,尤其是线上培训。“我们正紧锣密鼓地安排职工开展线上课程学习,从产品设计、目的地知识、应急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

  广西柳州深航鹏逸酒店总经理罗旭东说,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的延长社保征收期、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等扶持政策,可以有效缓解短期内现金流紧张,为企业恢复正常运转提供了一个缓冲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韩玉灵教授认为,各地积极落实退还旅行社质保金政策,对旅行社可谓“雪中送炭”。我国旅行社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十分有限,暂退质保金可以增加其现金储备,为渡过难关积蓄力量。

  企业积极自救 谋划恢复发展

  在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的同时,不少旅游企业也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能力,为复工复产做好准备。

  华侨城集团旅游研究院院长王刚介绍,华侨城正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疫情,要求企业控制成本,做好现金流保障,开展管理提升和业务流程梳理,持续提升运营和服务水平。据介绍,目前,华侨城旗下湖北地区之外所有单位已全面复工复产。

  黄山旅游集团副总裁王坤对于疫情防控期间的旅游业概括为一句话——“当下凛冬已至,姑且休养生息,亟需五脏同调”。他说,要紧抓机会“内训外联”“谋篇布局”,旅游行业上下游贯穿着景区、酒店、交通、餐饮、渠道商等,犹如人的五脏,旅游业也要借此机会“五脏同调”,区域联动、上下联动。

  众信旅游有关负责人介绍,众信正加强业务系统开发,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强与供应商沟通,增强业务渠道优势;集中精力提升旅游产品整体品质,做好消费新趋势研究,储备一批新产品,为复工做好准备。

  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王德刚认为,“在重大疫情面前,旅游行业能够沉着应对,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各类旅游企业,各项响应流程有条不紊,既体现了我国旅游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效率与水平,也彰显了现代旅游企业的素质与境界,政府的担当和企业的责任都经受住了考验。”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厉新建教授看来,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对当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诸多国家战略都有深远影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文化和旅游业界一定可以渡过难关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第一旅游网

【上一篇】:
【下一篇】: 让高品质成为避暑旅游的“硬核”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