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2019首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专家学者、文旅企业代表和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首都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文旅融合”话题常谈,但观点仍旧出陈易新,也正是这些一线观点、一线思想推动了文旅产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此次论坛专家学者各方争鸣,来听听这些一线大咖怎么说?
李挺伟,中英电影基金主席
清华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一线原声
“如果说数字科技是文化和旅游的一种连接器,同时,它也是加速器。”
“国内数字文创主要关注传统文化的转化,文化并不是直接复古,而是要“汲古开新”,如何“开新”,我们让科技、文化去活化,这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科技是我们重要的连接,是我们的脊柱,只有把科技、创意、文化做更好的结合,才能推动整个文旅实现更大的发展。”
——李挺伟
以下是李挺伟先生在2019首都旅游融合发展高端论坛的《数字文创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演讲全文:
文旅为体,科技和创意为两翼
今天谈到数字文创发展,主要聚焦在如何把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形成“一体两翼”的格局,其中一翼是科技,另外一翼是创意,科技和创意让文旅发挥更大的价值。数字+文化+创意,我们可以概括为数字文创,即文化要体验化,体验要科技化,科技要创意化。创意、科技与文旅的结合,是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影响力,这是我们的目标。诗和远方固然重要,但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近年来,国务院、文化部、北京市出台多项支持数字文化信息建设、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大力推动演艺娱乐、艺术品、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也提出旅游信息化的四大具体量化目标、十大主攻方向。文化数字化和旅游数据化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基础,数据也成为重要的资产。
在文旅与数字科技融合方面,首先,我们看到大量的文化旅游体验呈现科技化特点,与我们关键的科技要素进行紧密结合。比如说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AR、VR等,这些工具和技术,使我们文旅增加了更多的体验方式,增加更多入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入口后面更需要文化旅游的优质内容,也是真正的软实力。有时候,我们用了很多科技手段,但是如果内容方面做不到位,就是内核有问题,这样外延就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其次,我们看一些数据统计来反映数字文化对于旅游的影响。有一个指标,数字文化指数增加一个点,数字产业板块的旅游产业指数增长9个点。可以看到,数字文化、数字科技对文旅的影响和放大性还是很强的。如果说数字科技是文化和旅游的一种连接器,同时,它也是加速器。
整合产业资源,重构产业生态
我们在谈文旅融合的时候,有很多不同视角。我们的视角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端来看。首先看需求端,目前的大文旅或者叫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黏性化,很难有一个标准性的产品,来满足更多需求,因此通过数字科技,能够让多元化和个性化实现技术的嫁接。同时,数字科技在供给方面,包括创作的大众化,以前很多是PGC,现在是UGC+PGC。很多内容的产生不仅是专业机构,大众在产生内容、交互性越来越强,IP属性越来越强。营销也更注重大数据,用数据的精准营销、社交化,解决供给端问题。
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变化,让我们看到在文旅结合方面,数字化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在纵向层面,能够实现产业生态的重构,或者叫重塑。在横向层面,如何整合产业资源,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资源平台的整合;二是产业融合。
从资源平台方面看,无论是文化、旅游,首先都需要创意的协同,如果离开好的创意,文化旅游只能说有躯体,还不能产生价值。创意协同,是资源整合里非常重要的一点。第二,技术基础,包括5G等技术端的变化,改变文旅结合的体验环境。第三,场景叠加,在文旅里非常强调要有一个界面。如果没有场景、界面,我们很难实现消费,没有消费,很难实现连续的收益。所以,场景的叠加,科技让文旅产生了一种复合性增长。
从产业资源方面看,首先,是价值联动,包括文旅的价值联动,要1+1>2,最好是两者相加的平方,肯定是大于各自平方的相加。第二,多屏共享。多屏为我们在文旅体验中创造出新的介体、新的体验、新的入口,也是一个新的文化消费平台。这种平台的多屏共享,更需要内容创新,如果离开内容创新,离开故事性、品质性,我们的文旅只会出现无数的复制品,而没有灵魂。
数字文创“汲古开新”
国内数字文创主要关注传统文化的转化,文化并不是直接复古,而是要“汲古开新”,如何“开新”,我们让科技、文化去活化,这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故宫博物院、敦煌博物院与腾讯等科技、艺术公司合作,应用数字技术激活和传承中国经典文化艺术,如AR版的《石渠宝笈精粹》,“数字供养人”项目针对敦煌莫高窟等地文物保护上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困境,提出依托互联网与年轻力量解决方案。
在IP运营方面,要更加开放。像北京既是首都,也是国际文化的重要中心,文化产业担负着打造中国文化符号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任,亟需打造出具有开放性、共生性、未来性的中国IP,同时需要探索共创、共享和共融的新模式:大众共同参与创作,共享文化资源,共融数据价值。
用全球创意打造中国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