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扫码入园取代人工检票,当 VR 导览替代纸质地图,当大数据预警客流高峰…… 智慧化正重塑景区运营的方方面面。然而,不少景区投入巨资引入系统后,却陷入 “设备闲置、游客吐槽” 的尴尬:老年人对着扫码闸机手足无措,游客抱怨 “机器冷冰冰”,工作人员坦言 “技术反而增加负担”。
景区智慧化的核心是用技术提升体验,而非用技术替代服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智慧化运营中的那些 “坎”,以及如何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
关键词:景区智慧化运营、景区运营、智慧化
一、智慧化运营的三大 “拦路虎”
1. 技术与需求 “两张皮”,落地难
某 5A 景区斥资百万上线 “智慧票务系统”,却因操作复杂,导致游客在入口处排队扫码半小时;某古镇引入 “AI 语音导览”,但解说内容生硬刻板,远不如当地老人的一句 “这棵树有三百年历史” 来得动人。
问题根源:很多景区盲目追求 “高大上”,却忽视了核心需求 —— 游客需要的是 “便捷” 而非 “复杂”,员工需要的是 “减负” 而非 “增负”。技术方案若脱离实际场景,再先进也只是摆设。
2. 效率与温度 “失衡”,体验降
“刷脸入园确实快,但工作人员连个微笑都没有了。” 这是不少游客的真实感受。智慧化带来了效率提升,却也容易让服务失去 “人情味”:自动售货机取代了小卖部阿姨的热情推荐,智能客服解答了问题却读不出语气中的焦急。
矛盾核心:科技是工具,而非目的。当景区过度依赖技术,反而会稀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 而这恰恰是游客对景区 “好感度” 的重要来源。
3. 投入与回报 “不成正比”,持续难
一套完整的智慧景区系统动辄数百万,后期维护成本每年数百万。对中小型景区而言,这笔投入往往 “寅吃卯粮”;即使是大型景区,也可能因客流波动大、淡旺季明显,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投资回报周期拉长。
现实困境:智慧化不是 “一次性投入”,而是 “长期运营”。若只重建设、轻运营,最终只会让设备在角落里积灰。
二、突破难点:让智慧化 “落地生根” 的三个路径
1. 技术下沉:从 “炫技” 到 “解决真问题”
故宫博物院的 “数字文物库” 没有追求花哨的 VR 体验,而是聚焦游客 “想看文物细节却看不清” 的痛点:通过 4K 超高清影像,让《千里江山图》的每一处笔触、《清明上河图》的每一个人物都清晰可辨。游客无需挤在展柜前,就能近距离欣赏文物,甚至能放大查看平时看不到的细节。
九寨沟景区则针对 “旺季限流、游客分流难” 的问题,开发了 “智慧调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各景点人流密度,在入口处的大屏动态显示 “当前五花海拥挤度 70%,建议先去镜海”,同时联动观光车调度,引导游客错峰游览。技术在这里不是 “冷冰冰的数字”,而是 “贴心的向导”。
关键逻辑:先找到游客和员工的 “痛点清单”,再让技术精准匹配。比如针对老年人,保留人工通道;针对亲子家庭,开发 “儿童防走失定位手环”,比单纯的 “智能导览” 更实用。
2、服务融合:让科技 “有温度”
杭州西溪湿地的智慧化运营堪称 “科技 + 人情” 的典范。景区上线了 “一键呼救” 系统,游客在园区内遇到紧急情况,点击小程序就能发送定位给工作人员。但更暖心的是,接到呼救的巡逻员不会只带着设备赶来 —— 如果是老人突发不适,他们会随身携带热水和急救包;如果是孩子与家长走散,还会准备小玩具安抚情绪。
苏州拙政园的 “AR 导览” 没有止步于 “讲解建筑历史”,而是加入了 “互动彩蛋”:扫描某个窗棂,会弹出清代园主与客人在此下棋的动画;点击某株绿植,会响起园丁讲述的 “这棵树是 2008 年补种的” 小故事。科技在这里成了 “文化的传声筒”,而非简单的 “信息播报器”。
核心思路:技术负责 “高效解决问题”,人负责 “传递情感价值”。比如扫码入园的同时,工作人员可以对老人说一句 “我来帮您操作”;智能客服解答完路线问题后,再加一句 “今天天气热,景区里有免费饮水点哦”。
3. 成本优化:小投入也能 “办大事”
智慧化不一定意味着 “大投入”。安徽宏村作为中小型古镇,没有盲目引入全套系统,而是聚焦 “停车难、找厕所难” 两个高频问题:在村口设置 “智慧停车引导屏”,显示空余车位;在主要街巷安装 “扫码找厕所” 指示牌,游客扫码就能看到最近的卫生间位置和排队情况。这两项投入不到 10 万元,却大幅提升了游客体验。
云南丽江古城则采用 “分步走” 策略:先上线 “古城一卡通”,整合门票、消费、住宿功能,解决游客 “多卡携带” 的麻烦;第二年再接入 “客流预警” 系统,根据数据调整商户营业时间和安保力量。分阶段投入不仅减轻了资金压力,也让商家和游客有了适应过程。
实用方法:优先解决 “高频刚需” 问题,比如票务、导航、应急服务;利用 “第三方合作” 降低成本,例如与本地科技公司联合开发,或接入美团、高德等平台的现成技术接口。
三、智慧化的终极目标:让景区 “更懂人”
说到底,景区智慧化的终极目标不是 “用机器取代人”,而是让景区更懂游客的需求,让员工更高效地提供服务。
当技术能精准预警 “某景点即将满员”,工作人员就能提前引导;当数据能分析 “亲子家庭更喜欢互动项目”,景区就能针对性设计体验活动;当系统能记录 “老人更习惯人工服务”,就能保留足够的人性化通道…… 这时,科技不再是 “冷冰冰的工具”,而是 “有温度的桥梁”。
正如一位景区管理者所说:“好的智慧化运营,是让游客感觉不到科技的存在,只觉得‘这里真方便、真贴心’。” 毕竟,游客来景区是为了看山看水看文化,更是为了感受一份自在与温暖。
来源:文旅规划设计联盟 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