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高端访谈
高端访谈

马牧青:浙江旅游何以频出标杆?

最近,浙江又出大招。

为了发挥“空间治理和资源要素保障”支撑作用,推动省内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现全省人民共同富裕,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出台《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意见》,给予26县40%建设用地指标。

这几年,浙江省旅游发展很快,单从旅游产业层面看,就有点特立独行的样子。

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诸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安吉、特色乡村、特色小镇、主题民宿、未来社区、村落旅游化运营、大花园建设、未来乡村,等等,很多举措基本是先试先行。

期间,政府进行了政策的引导和市场化的助推。如果说横店影视城、宋城千古情、良渚文化村是文化旅游创新的典范,那么莫干山民宿和村落旅游化运营就是乡村旅游实践的标杆。

德清莫干山就在湖州。湖州不仅民宿搞得好、搞得早、搞成了全国标杆,甚至搞出了民宿参观学习市场,而今据说赶在年轻一代向往自然、自由、自在“三自”旅游消费诉求的潮头,露营经济又搞得如火如荼,“标准”出了一大推。再这样下去,其它地方岂不又得“顺着杆子往上爬“?

为什么这几年浙江旅游新事物层出不穷?为什么浙江旅游出了那么多标杆与典范?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针对国家层面各类行政法规和行业管理规定,其他地方在僵化地、机械地、循规蹈矩地执行,从上到下在研究公文中的“不能做什么”;而浙江人则在“法定公文”中死抠“可以做什么、究竟如何做”,于夹缝中求发展。有了政策,有关职能部门会主动帮助投资开发者如何“规避”政策?而非千方百计用政策去“规矩”条款。

这是一个大相径庭的战略思路和工作方法。譬如:浙江的“点状供地”政策创出了莫干山民宿,而在有些地方至今却寸步难行。

浙江的乡村振兴其实早就接近完成了,其有一个自觉、自发、自为的过程,不像其他地方一样,先有政策,后去实施,而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在强大的长三角、杭州湾城市群消费市场作用下,有城市人下乡创业和旅居需求,有浙西南山地、浙东滨海旅游资源禀赋与杭嘉湖地区丰富的文化沉淀,有敏锐、创新、务实的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再加之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力政策支持,何愁乡村不振兴?

有道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还有种说法是“路是人走出来的”。时过境迁,这些观点在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似乎有些过时了。规矩过多,掣肘就多,如果没有部门和人敢于负责、敢于担责,最后可能什么也干不成了,所谓“方不成、圆不就”;市场大环境下,国人有样学样习惯了,模仿太多,创新不足,“走过的人太多,就没有路了”。

旅游大变局已经来临,问题和瓶颈无处不在,擅于创新和突破才有创造和突围。弯道超车其实很费劲,有时需要换道超车,勇立潮头,另立规矩。尤其是旅游行业,特色是基本属性,无特色不旅游,复制产品永远是小半径的休闲,连旅游的门都进不去,何来长盛不衰、盆满钵满?

当然,浙江旅游经验与教训并存。学习浙江,不止学习经验,还要学其教训,教训远比经验更深刻,正如伟人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同时,更要学习浙江敢于创新、勇为人先、市场先导的施政素养和地域气质。可叹的是,当下不少地方,则连地域化性格都丧失了,更别说气质和素养了。

来源:旅思马记

【上一篇】: 戴斌:从风景到场景
【下一篇】: 陈锡文:乡村振兴重要的是发挥乡村功能,而非单纯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